“数据化生存”:被量化、外化的人与人生
本文来源于《苏州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
一、从“数字化生存”到“数据化生存”
1995年,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出版了《数字化生存》(Being Digital)一书所说的“数字化生存”,更多关注的是人们所享受的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,但对人自身如何以数字化形态存在,这种存在又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,谈及并不多。
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意识到,数字空间并非纯粹的赛博空间,而是与现实空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勾连与多种维度的互动。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勾连与互动,而数据(data)是勾连与互动的重要纽带。数据不仅支持着人们的虚拟化生存,也强化了现实空间中的人与虚拟空间中的人的对应关系,甚至反过来影响现实空间中的人。
与“数字化”生存相比,“数据化生存”更加强调数据作为人与数字空间进行交互的介质、手段与方法。数据也体现着人与人、人与内容、人与媒介等各种关系,并将之量化为可以被计算、分析的对象,这些数据也会变成各种服务商算计、利用的资源,甚至成为被管理、操控的对象。
二、正在被“全息”数据化的人
(一)“画像”的数据化
用户画像(persona)这一概念最早源于交互设计/产品设计领域。用户画像的内涵主要包含三个要素,即用户属性、用户特征、用户标签。在新技术的支持下,针对个体用户的精准的数据画像已经变得可能。其目标是揭示用户的自然属性、个性特点、兴趣偏好、行为习惯、需求特征等,甚至有些画像还能揭示出个体的政治倾向、态度立场等。
(二)身体的数据化
随着移动终端、智能传感器等的发展,身体的数据化,也开始变得普遍。在数字空间的互动中,数据化的身体是一种普遍的表演手段,例如,人们通过照片或视频对身体进行的记录。数据化的身体表演,也是自我认同实践的一种方式。
在未来,可穿戴设备对身体状态的数据化也将越来越普遍,特别是在健康、医疗领域。可穿戴设备能够对身体状态进行检测,也会成为身体表演与调节的手段或依据。可穿戴设备完成的身体数据化,往往要通过网络传递出去,于是身体与网络之间形成了更紧密的连接。当越来越多的身体联上网之后,所谓的“身联网”(Internet of Body)也就会成为现实,影响身体的因素也会变得更为复杂。
(三)位置的数据化
移动用户的物理位置是一个自变量,它的每一个变化,都有可能导致与之关联的内容、社交与服务目标的变化。对位置及运动轨迹的数据记录与分析,也是一些新媒体服务的依据,如在打车类与健身类应用中。另一方面,运动轨迹在某些时候也能反映人在某些方面的“属性”。
(四)行为的数据化
将用户的内容生产与消费、社交活动、电子商务、劳动甚至日常活动等各方面的行为数据化,在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常见。对于服务提供者来说,用户行为的数据化是他们描绘用户画像,理解用户的社会位置、服务位置的重要依据,也是构建与用户相关的算法的基础。
用户在数字空间中自主发布的内容,是行为数据化的重要方式。一方面,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们的现实行为;另一方面,内容发布本身又是一种虚拟空间的行为。
人们的点赞、转发、评论等,也是典型的可被数据化、可被分析的行为。
劳动行为的数据化,是行为数据化中的一种特别情形,这一点在平台化的劳动中尤为凸显(无论是内容生产这样的精神劳动,还是送外卖、送快递、开网约车这样的物质性劳动)。
(五)情绪、心理的数据化
既可以是个体的情绪,也可以是群体性的情绪分布。眼动仪、脑电仪、皮电传感器等设备,则通过采集与分析人的视线移动、脑电波、汗液等生理信号,将人隐秘的内心活动变成显在的数据,从而精准判断人的注意力指向、大脑兴奋程度等。
(六)关系的数据化
人是复杂关系的总和,包括人与人、人与内容、人与服务、人与机器、人与环境的关系等,这些关系也被越来越多地以数据的方式描绘、计算。
社会网络分析方法,就是将关系数据化的一种典型方式。它不仅可以反映关系的有与无,还可以反映关系的方向,分析在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权力结构、凝聚子群或社区等。数据不仅可以显示关系的有无,也可以将关系的亲密程度、依赖程度、重视程度等过去相对模糊的属性用数据方式量化与公开化,如朋友圈与群里的点赞数、评论数。
(七)评价的数据化
在人被全面数据化的同时,数据化的评价机制———评分也在变得普遍。今天数字空间最典型的一类评价,是个体之间的相互评价。从电商卖家/买家、快递员/用户、外卖骑手/用户、网约车司机/乘客,到内容平台的创作者/消费者,相互评价制度越来越普及。
个体间的相互评分,打破了过去单一的组织评价机制,每个个体都拥有了对他人进行评分的权力,每个个体得到的评价也来自多元的主体。
另一类评价,是机构对个体的评价,如今这种评价也越来越多地落实为“评分”。
(八)思维方式的数据化
今天人的全面数据化,不仅是由于技术的发展,其背后还有“数据主义”这样一个大背景。在数据主义者看来,数据取代原子、实体、物质,成为世界的新“基质”。一切事物、人、人际关系、文化、价值都可以还原为不同算法模式下的数据。
上一篇:无
下一篇:无